第六课
接触人的目的(二)
 
纲目
叁 接触人不是要说服、捉住、逮捕人,乃是要恢复人,将人带回主前(加六1):
 
不是借着责备或定罪,不要带任何消极的灵、态度或语气。
 
避免优越感,避免与人辩论、触犯人、或以任何方式叫人受屈辱。
 
一直谨记召会不是警察局或法庭,我们不是警察或法官。
 
以温柔谦卑的灵,满了爱、关切和同情,完全认识人所需要的乃是主,所能解决人问题的乃是遇见主。
 
借着再三地接触圣徒而牧养他们:
 
甘愿作圣徒的奴仆,谦卑服在他们之下─彼前五5~6
 
在公众面前并挨家挨户地教导圣徒─徒二十20
 
昼夜流泪劝戒各人─徒二十31
 
看望圣徒并邀请他们到我们家中用饭。
 
为着接触人,需要被变化和重新构成。
 
职事信息摘录
我们得着人,必须不是借着责备或定罪,不带任何消极的灵、态度、和语气。要作一个好长老,头一件必须学习的就是不责备人。
长老必须是一个作许多事,而不自持身分的人。这样的长老不责备人,也不定罪人。他既不懒惰、松懈、或闲散,也不锐利、尖刻、率直的定罪人。
在召会中的难处,通常都与长老有关;而大多数与长老有关的难处,是源自长老对别人消极的灵、态度、和语气。…因此长老应当庄重,有分量,使人受感并得人尊重。这在于他们的灵、态度、语气、和姿态。
长老接触人,应当以温柔谦卑的灵(加六1),满了爱、关切、和同情,不是要说服、捉住、逮捕人,乃是要恢复人,将人带回主前。长老接触人,应当完全认识人所需要的乃是主,所能解决人问题的乃是遇见主。在接触人的时候,应当避免优越感,避免与人辩论、触犯人、或以任何方式叫人受屈辱;一直要谨记,召会不是警察局,也不是法庭,我们不是警察,也不是法官(《长老训练⑾长老职分与神命定之路㈢》二二至二五页)。
一个地方召会建立了一段时间后,会有一些圣徒不来聚会。我们若想一想那些不来的人,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有一些难处。所以有需要去牧养他们,一再的去到他们那里。我们不该以为去软弱的人那里是浪费时间,反而这是保持现有肢体在召会里的路。我们不该期望只看望他们一次,就能帮助他们。我们反而应当继续去他们那里,直到我们带他们接触主。这样,他们就会得帮助。我们如果愿意一个人被主得着,我们就必须去到他们那里,或许去一两年之久(《长老训练⑾长老职分与神命定之路㈢》三四至三五页)。
长老要以谦卑束腰,服事圣徒(彼前五5~6)。保罗在林后四5说,“因为我们不是传自己,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,也传自己为耶稣的缘故,作你们的奴仆。”同工和长老乃是奴仆。太二十26~27说,“你们中间无论谁想要为大,就必作你们的仆役;你们中间无论谁想要为首,就必作你们的奴仆。” (《活力排》八一页)
以弗所四章十一和十二节告诉我们,祂所赐给祂身体,就是召会的,有些是使徒,有些是申言者,有些是传福音者,有些是牧人和教师,为要成全圣徒。…为着建造基督的身体。…保罗留在以弗所三年,作…成全的工作(徒二十31)。他说他在公众面前,并挨家挨户地教导他们(20)。他也说他流泪劝戒他们各人(31)。“挨家挨户”的意思是,保罗在所有圣徒的家中施教 (《关于活力排之急切需要的交通》二四八页)。
我们也必须有邀请人到家里吃饭的实行和习惯。我们应当经常的这么作。老顾勒弟兄在我们中间是个榜样,他是一直这样照顾人的一位弟兄。几乎每一个主日,这位弟兄的家都预备好,在上午聚会后接待人吃午餐。他会察看聚会的情形,会后邀请一些人到他家,与他一同吃饭。
长老们…必须学习一件事,就是接触人。接触人最好的路,乃是邀请他们到你家中吃饭。这是得着人最有效的路。这样作会使人有深刻的印象。多年以后,他们可能仍然因着你在家中那一次与他们的接触,而得着帮助,甚至得着拯救 (《活力排的训练与实行》五二页)。
我们如果看见接触人的目的是什么,就会知道在接触人的事上,我们是有所缺的。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受培育并得教导这样接触人。我们没有这样接触人的思想、习惯、或想法。因此,我们必须被变化。在罗马十二章,当保罗盼望帮助在召会中的圣徒被建造成为活而尽功用的肢体时,他首先说,“不要模仿这世代,反要借着心思的更新而变化。”(2)无论我们是什么,如果我们摸着基督身体的建造,我们整个人就必须被变化。被变化的意思不仅是有所改变而已,被变化乃是被重组。我们的所是乃是我们属人的组成,这是来自我们的出身,我们的教育,我们的实行,和我们的习惯。我们必须被变化,也就是被重组。
一个长老,照着他天然的所是,可能是个很好的正人君子。但我们天然的所是算不得什么。那是没有用的,我们也不可用它来建造召会。在建造基督身体的事上,我们不该信靠我们天然的所是。反之,我们必须被变化,被重组。我们需要再次被造作,重新被创造。
我们不该照着老路去接触人。甚至我们在召会里的经历也不可靠,因为在我们的经历里,有许多习惯的东西组成到我们这人里面。…我们…需要被重组,好正确的接触人(《长老训练⑾长老职分与神命定之路㈢》二七至二八页)。
« 第六课 »
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