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篇
改制以达繁增
 
人数增加,产生召会团体的见证
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为要赚取利润;为着这个目的,就有发展事业的必要。然而,事业发展完全依赖管理;企业的管理若是不当,一切的劳苦都将白费,可能还会遭受损失。今天,我们为着主在地上的工作,主要就是扩展福音,以得人为首要目标。团体一面说,我们传福音所得着的人,就产生召会团体的见证。个人一面说,每一个在召会中与我们同聚集、过召会生活的人,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,都有生命的活见证。所以,主的恢复在地上,第一,要能开展,得着、拯救更多的人,也就是人数需要增加。第二,从人数的增加中,产生出召会团体的见证,并且个个圣徒在日常生活的表显上,见证自己是蒙恩得救的人。这就是我们所盼望的。
我们不是盼望工作的成功,或者有什么成就。我们却希望圣徒人数逐渐加多,将主的见证开展出去。若是圣徒的人数加多,就可以开展到别的城市、别的国家。然而已过十年,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开展。我们的人数几乎没有增加,即使全台岛上召会数增加,也是寥寥无几,更谈不到往国外去开展。
这种光景叫我们里面有沉重的负担,到底我们该如何往前?我自己里面也不禁要问:是不是我们在真理的讲论上有错;是不是我们在教训的带领上有误;是不是众圣徒在生命上没有长进,在日常生活中,在人群中没有好的见证?都不是。照一般情形说,弟兄姊妹在人群社会里的生活和见证,是够交代的。同时,弟兄姊妹几乎周周辛苦的跑聚会,负责弟兄们也都作了许多事。恐怕在基督徒团体中,我们的弟兄姊妹是聚会最多,事奉活动最广的,我们的众同工也是最劳苦、最忠心的。众人可以说该作的都作了;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没有扩增,不能得人?综合以上种种分析,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制度错了,以致没有繁增。
今天,企业管理是一门很大的学问,也是工商业发展最首要注意的项目。台北召会经常到会人数有三千人,出出入入召会生活的总数有六、七千。按企业管理说,就是要以这六、七千人为基数,考量如何推动他们。若是推动得不好,就好像企业管理不好,会白费工夫,甚至丧失资产。近年来,弟兄们恐惧战兢、兢兢业业的推动召会往前,使主的见证没有落到混乱的局面中。然而,唯一叫人觉得过不去的,就是没有繁增,好比辛苦经营企业却没有利润一样。
 
小排聚会落实召会生活,与基督教的作法相对
将我们事奉主、建造召会的经历,对照圣经清楚地榜样,可以说,这二十多年来,我们的错误和耽延,就是没有好好使用小排,也就是没有实行圣经所说“挨家挨户”的聚会(徒二46下)。五旬节当天召会成立了,在圣灵的带领下,他们有在圣殿里集合的聚会,也有在家里,就是挨家挨户地聚会。当初召会实际的生活,不是在殿里;因为在殿里的聚会,不过是大集合,为着宣传和教训。圣徒实际的生活是在家里,所以,使徒行传才说到挨家挨户擘饼,在家里传福音,在家里祷告(二46五42十二12)。即使是使徒保罗,都不仅是在公众面前,甚且是挨家挨户劝戒人、教导人(二十20)。
召会生活实行的一面,一定要落实在家里。若不落实在家里,就可能只是群众运动,不是实际的生活。以台北召会为例,尤其在最近几年,逐渐将小的单位集中到大的单位。根据我们所得的报告,擘饼聚会分在各区时,人数较多。当我们逐渐把各区放下,集中在会所后,人数就减少了。其次,以儿童工作来说,原本儿童聚会是分在会所的各区里,在弟兄姊妹的家中;以后集中到会所,儿童聚会的人数就落下来了。这些情形说出台北召会这几年行动的趋向,就是逐渐从小单位集中到大单位。这在原则上,乃是落到基督教的光景里。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,召会刚开始时,大的集合是在圣殿,但实际的生活乃是在各家。今天世界各地基督教现行的制度,没有小分家,只有大集合,光靠属灵大汉一人讲,众人坐在下面听。他们的作法就是把人集中在一起,由少数人来服事和教训。
多年前,我们就把基督教的实行翻掉了,追求实际的召会生活。然而,在无形之中,因着我们没有当心,竟逐渐的把圣经所启示的摆到一边,而回到基督教的老路去了。虽然我们的存心不是如此,但事实已经接近了他们的作法。特别这二十多年来,台湾众召会实在有这个趋势。即使同工们要传讲信息,也都是集中的作,因为他们觉得分在小排里人数太少,分量不够。
我们不能否认,弟兄们将圣徒集中在一起,是盼望能作出一个标准,满有分量,好有一个强有力地见证。聚在一起为着拔高水准,加增分量,这在理论上不无道理;然而,就着事实说,集中在一起,感觉上聚会的空气是提高了,分量是加重了,但弟兄姊妹回到生活里,生活的见证是不是也提高了?只有集中的聚会,缺乏直接的带领,会使许多圣徒失去聚会的胃口。
有些人是偶尔来聚会的,当他们一失去聚会,他们的生活见证、出入行动,自然不会那么像样。从这个立足点看,光集中聚会而不作小排,会使有些人失去聚会,失去享受;这样,在生命上自然就差了。反之,经常聚会的人,是否会因这样的集中,而使他们在属灵上更有分量、更有水准、更提高、更长进?这又不一定。因为集中在一起,所得到的就是展览上的益处;众人来在一起,人数多、分量重、空气浓,但不过是一个展览。弟兄姊妹散会后,回到实际生活中,他们的见证不一定能提高多少。所以,我们研究的结果,发现集中聚会大多重在展览,弟兄姊妹在家庭生活、日常生活中,并没有多少改变。集中聚会可能使聚会属灵的空气浓厚、高昂;分散在小排里聚会,可能属灵的空气不那么浓厚、有分量。这得失之间,需要考量制度上该怎么定规。
 
实行小排使人人尽功用,达到繁增
根据已过的经历,集中聚会的路难得有开展。台北召会三十五年来的情形,根本谈不上福音化台湾。尤其末了这几年,人数增加实在有限。一九五五年左右,台湾各地召会的数目,已经达到五十几个,至今又过了三十年,不过增加三十个,这样的进度是太差了。若是我们的制度正确,绝不至于如此。
质是出于量,若没有量就不能有质。现在全台湾有八十多处召会,一次主日到会人数,也不过六千人;这六千人乃是出于十一万多个受浸的人才有的结果。若是我们给人施浸能达到三、五十万,到会人数就应该有二、三万。从这二、三万到会的人中,自然会产生出结果;我们就能有进一步的行动,不只在国内开展,也能向国外开展。
一周过一周,台北召会有三千位弟兄姊妹一同聚会,六、七千人同过召会生活,众人相亲相爱,来来往往喜气洋洋,好像不错。然而从客观的事实来看,这么大的召会,经过三十多年,领受了这么多真理的栽培,福音却传不出去,人数却无法增加,实在说不过去。台湾是个小岛,从南到北不超过五百公里,为什么福音出不去,不能普及?基本看来,实在是制度出了问题。所以,一定要改制。
直到今天为止,我们有把握的一件事,乃是我们打中了小排的实行。实行小排肯定是一件有效能的事。我们的制度错在回头走基督教的老路,没有走生命的路。生命的路是要信徒个个都尽职事奉;然而,这条路我们没有走上去。若是台北召会中,有三百位是事奉的,以三千到会的人来算,就是十个当中,只有一个是事奉的。其他的人原则上就是来作作礼拜,聚聚会罢了。他们在召会的行动上,仅仅客观的列席,而不是主观的在其中有分。若是积极参与召会生活的人数有一千,以到会的三千人来计,只有三分之一。若是以整个有分于召会生活的六、七千人来算,比例就更小了。这说出我们只有老百姓,却没有打仗的士兵。人群的数目庞大,却没有军队,是不能真正打仗的。这好比一个大公司,若是职员众多,但真正生产的没有几个,这公司就很难维持。我们有六、七千名员工在这里,却只有一千名在生产,这就变为我们的重担。因此,我们的目标,乃是这六、七千人个个都能生产。即使不能个个事奉,起码也得达到八成的人事奉。
作小排既是一个对的方向,小排就得立一个基础,就是排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传福音。甚至达到家家传福音,而不是只有排传福音。家家传福音,就是要使每一位弟兄姊妹的家都打开。最低限度,我们要和排里的弟兄姊妹,共同尽一个义务,传福音带人得救。其他的事可能有人作不来,但传福音带人得救这件事人人都能作。过去,我们的制度无法作到这一点,因为大部分的人都逃避了,不传福音,只有少数人劳苦传福音。所以我们要作小排,使排里的个个成员、每一个家都传福音。
 
长老治会和有恩赐之人工作间的关系及界线
有两件关键的事,叫我们里面很作难。首先,长老治会和有恩赐之人的工作,二者间彼此的关系和界线该如何确定。目前已经演变出一种状况,就是长老的制度限制了恩赐的工作。那完全是无意的,并非出于什么人计划,而有意造成的。但实际的状况是,有恩赐之人并没有把他们恩赐的功能发展到极点。譬如,有好多位全时间同工或者传福音、栽培人,或者作其他的服事,他们的恩赐理当发展得更多,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那个地步。没有完全发展的原因,在于他们的行动受到长老治会的影响。他们常常裹足不前,怕长老不赞同这,不赞同那。这好比在球场上打球,若是你不给球员宽敞的场地,让他们自由发挥球技,是不容易打出好成绩的。如果你身为教练,要球员打球,却又干涉他们,要他们只能打半场,不能打全场;这样,球员就无法把球打好。所以,有一个问题的确存在,就是长老治理限制了恩赐的工作,使有恩赐的人不能尽其功能。
从长老这一面说,并非长老要控制什么,或限制什么;然而,现存的制度的确产生那样的后果。换句话说,今天的制度是长老治会支配恩赐的工作,这违反了圣经的原则,以致产生了难处。在徒十三章,安提阿召会有几位申言者和教师,他们接受负担推广主的工作。然而,那里没有提到长老,这并不是说安提阿召会没有长老。长老治会乃是限于地方上的行政、监督,使召会不至走入歧途,但长老们扩展治理的范围和限度时,若干涉到恩赐的工作,就使恩赐的功能受到影响。那些有恩赐的人变得无用武之地,无法发展他们恩赐的功能。这是我们无意中产生的结果,使召会的事奉或主的工作果效都不彰。
故此,我们应当认识职分和恩赐是有分别的。所有有恩赐的人,应当尽力发挥恩赐的功能。职分这面,也当尽力在事务上配合恩赐的功能,不要去限制。然而在实行上,这是一个切身的问题,不太容易作得稳。若是运用得不当,不是偏这面,就是偏那面。因为不限制,就可能变得松散;一松就会乱,也会有难处。所以在实行上,是值得大家一起考虑。我们在主面前要往前去,应该有怎样的限度,这需要大家多有交通,并且这样的交通都是宝贵的。
 
各会所分治
按已过的经验来看,集中管理总是果效不彰。台北召会有二十几个会所,集中管理的结果,使各会所的功能无法发挥。若是开放每一个会所,各自去推动,自然就会起作用。当我们分治,不采集中治理时,大家就会努力。比方,在购置新会所时,各会所都会努力拼,这是分治的利益。分治逼着大家努力,就能发展生命;一集中,就会你依赖我,我依赖你,末了大家都不尽职,什么事也作不出来。这好比一个大家庭,老父母有二十一个儿子,都住在一起,靠父母过生活,谁也不负责。若是一分了家,就会各自奋斗,各立门户,立刻二十一个家就被建立。关于集中治理或分治,以及长老治会的权限,都是重要的问题,需要我们寻求主的带领,有透彻的交通。
 
注意发展各面的工作,着重得人
相信我们都深刻领悟,今天召会的事奉已不重在事务方面,如整洁、招待等;乃需要大大发展一些正式的工作,如儿童聚会、学校工作、社会各阶层的福音等,以产生果子。若是我们只留在会所里作招待、排椅子,即使我们排了一千遍、一万遍,也不会产生一个得救的人。同时,在时间的运用上,我们需要有所考量,有些人无需各种聚会都参加,免得他们的时间完全被聚会占去,而没有时间接触人。如果我们只聚会,不管人,不接触人,定规无法产生果效。过去我们的儿童工作,曾经达到几千以上的人数,现今一落千丈,连一千都不到。至于学校工作,这两三年略有起色。前几年,我们还十分担心,好像学校工作的火就要熄灭了;因为大家都忙着聚会,难以分出时间去作别的事。这个我们一定要改,并且铁定要改。
一九六六年,我们曾经郑重交通过,希望把儿童的人数作到一万,也就是要有一万个儿童。当他们进入小学后,就是小学的福音种子。然后从小学毕业,进入国中,就是国中的福音种子;而后是高中的福音种子,再后就是大学的福音种子。现在,因着儿童工作明显的落下去,并且落得太厉害,就没有福音的种子。这件事在我们里面也是个沉重的负担,我们一定要改正。虽然儿童教材或儿童教师等,都是有待改进、加强的问题,但比较起来,这并不是太困难的事。
当务之急,我们该着重在召会的治理要分开,并且要考量如何治理。分开有相当的难处,集中更有很厉害的残缺;两相比较,我们还得走分开的路,并且尽力去补那些分开的弱点和危机。因为事实已经显明,集中不能产生果效,也无法推动弟兄姊妹,所以我们必须分治。若是我们经营大企业,结果产品差,没有利益,经营多年不见资产增加,就必须有所改革。在台北召会,明显的改革,就是由集中改为分治,这样果效才会多。如此作虽然有其弊端和危险,比方弟兄姊妹会失去召会感等,但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努力补救的。
 
结论
总之,我们改制实行小排,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着照顾;不仅如此,小排还能鼓励每一个成员,都显出他们的功能。即使他们不能作太多,最低限度也能传福音,或者把家打开,这全在乎我们如何帮助弟兄姊妹。我们要帮助他们使用他们的家,并尽力推动他们。在台北有几千个家,这几千个家就是我们的分站。过去因着我们轻忽小排,轻忽一家一家传福音,就没有好好使用这一笔家当。我们绝对相信,在六、七千人中,我们有一、二千个家的单位。若是以一千个家计算,就是一千个福音站。姑且不论这些家中福音传得好不好,只要弟兄姊妹传,一年下来,一个家也可能得着三、五个人。若是召会推动弟兄姊妹作这些事,并且扶助、开导他们,结果自然会显明。
过去因着限制,圣徒的恩赐不得发展,有一种观望、裹足不前的光景。若是我们前面所提的限制除去,恩赐者的功用得以发展,有恩赐的人自然越过越多。所以,我们要将长老的治理,和恩赐者的功用,彼此间的关系和限度划分清楚。简单的说,长老的治理不要限制恩赐者的功用,才能使恩赐得以发展,产生果效。再者,过去我们是集中管理,不是各个会所分开发展,若是分开发展,就会有二十几倍的果效。因此,我们要将集中的管理,改为各会所分治。我们有二十几个会所,就能给众人二十几个发展的机会。相信配合小排的推动,有恩赐之人能得其所哉,尽量发展他们恩赐的功用;加上各会所圣徒能分别发展他们的功能,一定有很好的成效。这样的作法,是把已过的限制除去,并且把主给我们的家当全数用上。如此一来,人数要一年翻一倍,自然是很容易作到的事。
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北
« 第六篇 »
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