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理慈之《圣经心理学》解析(二)
 
 
简介
在上期,我们已经介绍并解析了德理慈《圣经心理学》之前言和“永远的假设”、“创造”、“堕落”与“天然的状态”。在本期,我们介绍第五章“重生”。
 
 
德理慈著作之主要论点及解析
 
 
第五章:重生
 
 
神圣且属人的模型
德理慈认为,圣经心理学并不注重对于圣经神学和系统神学在教义方面的研究,但是必须提供足够的知识使人理解神人基督之属人基本的构成。而且,心理学也有责任帮助我们理解救赎主神圣、属人的内里本质。首先,救赎主神圣、属人的内在本质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奥秘,开启这一奥秘就能解开其他许多的奥秘;另外,这现象也能证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,就是在基督这人里面,人得以有新的开始。我们若对人的奥秘没有如此的认识,就不可能在心理学的观点上认识重生的生命[1]
神学需要解决基督人位之人性的问题。神学必须:(一)持定基督神圣、属人的双重本质,而无须假定神圣的本质变为属人的本质(否则就与神永远、不变的自我身份矛盾);(二)照着圣经的真理,承认在基督里,道就是人位化的本质,而人性是穿上的本质;(三)证明道一面是永远的,另一面则是在一个真实的人里面,也就是在四福音书所启示的基督里面。问题是说:道如何能如此弃绝自己,以至于放弃了自己永远的荣耀?祂如何能放弃了祂所是的、永远的状态,放弃了那些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知、无所不在的属性,而没有放弃自己所是的身份?道成肉身的道不再拥有永远的荣耀,因为祂回望时,也向往那荣耀(约十七5)。祂不是无所不知的,因为正如祂自己所言,连祂自己也不知道末期的日子和时辰(可十三32)。祂不是大能的,因为祂说,乃是在祂复活之后远超一切的大能才赐予祂(太二八18)。祂不是无所不在的,因为祂必须升天,然后才能充满万有(弗四10)。若是以上的三句话只是适用于为人的基督,那么祂人位的合一就因着内在的矛盾而不复存在,祂人性本质的实际就变成虚有其表。因此,我们必须要说明,道如何真实地、实际地舍弃永远的荣耀,以及属祂神圣所是的属性,而同时无须放弃祂神圣的所是[2]
救赎是世界得以维持且有秩序的中心;因此,子神以奴仆的形状替代了神的形状。这并没有影响三一神维系、管制世界的行动;相反,借着子神的自我倒空,这些行动不仅没有消失,更是聚焦在一起,如同同心圆一样,以子神的自我倒空为共同的圆点;以至于“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”(来一3)这个事实得以维持。正如人不仅在完全清醒时,甚至在睡眠中,人的灵一直渗透整个身体(借着魂);照样,子神的自我倒空是意志力最强、最有能力、也是最强烈的自我印证。借着自我倒空,子神的能力彰显到极致,其焦点则是永远的爱[3]
德理慈主要的论点是,意志是人的灵基本的立场,也是神格的基本立场。道自我倒空,使自己穿上人性[4]。子神变成一个真正的人。照着我们所知道人天然的状态,我们必须区分在祂里面、在时间里开始的灵(πνευμα)和在时间里开始的魂(ψυχη)。关于魂(ψυχη),祂说“我的魂甚是忧伤,几乎要死”(太二六38);关于πνευμα,在祂钉死之前祂呼喊说,“父啊,我把我的灵交在你手里。”(路二三46)。其次,更进一步而言,正如在人里面的灵,照样在这位神人里面的道,也是人位化的元素;我们必须假定,在道成肉身时,道的永远意志降服于属人之灵的暂时意志;因此,从那时开始,在祂里面之灵里的意志就要服从属人发展的规律。第三,正如人的魂出自人的灵,是七重的荣耀,因此人的魂也是כָּבוֹד(即“荣耀”,诗十六10,比较第9节;徒二25~27),为此祂舍弃了自己属天的כָּבוֹד(“荣耀”);第四,身体的结局乃是要借着魂而成为那灵的荣耀(正如魂一样),或者是σωμα πνευματικον(属灵的身体),因此这位神人的身体也属道的荣耀(这道与祂的灵相联合)。这属魂、属物质的荣耀是处于羞耻的地位上,因为道是出现在“人的样式”里(腓二7),并且“有罪身的形状”(罗八3),那时祂的荣耀尚未得到成全;但是即便身处羞辱的地位,这道的能力已经极大,信徒从祂里面看出荣耀,是父独生子的荣光(约一14);从他们所听见、看见、尝过的,他们接受了生命之话的印象,这生命之话是从永远里就与父同在,现今显现出来(约壹一1~3)。其结果乃是,这道突破了自然发展里面受造的界限,把所穿上的人性带进原初的荣耀里。道成肉身曾经是自我的羞辱,但是现今再也不是了[5]
耶稣是第二个亚当。首先的亚当弃绝了美好的开始,但在耶稣里却成为一个不能朽坏的实际。这美好的开始,因着耶稣的高举达到完美的结局。在首先的亚当里面,神的同在本当借着他的配合,而发展成为unio mystica(奥秘的联合),但是却丧失了;然而在末后的亚当里,借着道作为媒介,神格和人格进入不可分之unio personalis(人位之联合)的地位。在基督里,道进入人性里,成为新人性的立场,这新人性具有神人基督耶稣里创造性的原则以及远超一切的原型。人的灵与神联合,成就了祂属魂、物质性的荣耀,这两者乃是救赎双重的目的,救赎主乃是被救赎者的原型。因着救赎主所经历的一切,人属魂的状态就发生了变化,这就是圣经心理学研究的范围,而林前十五45~49则是使徒所描绘关于心理学特征的指引[6]
 
小结
德理慈清楚地指出基督具有神人二性,乃是人的模型。这是合乎圣经的。太二四36说,“但那日子、那时辰,没有人知道,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,子也不知道”,在此是指着主耶稣作为“人”说的,表明祂自己是完全谦卑的仆人,除了接受祂主人的旨意之外,祂自己并无所知。我们读四福音书,就看见主耶稣是有神人两性的:有时只说其人性,有时只说其神性,有时说其神人二性。我们若是清楚这两点,就免去许多误会。
德理慈认为林前十五章45~49节对于圣经心理学极其重要。这几节指出,耶稣基督作为我们的模型,乃是通过祂的死与复活完成的。当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,祂是以末后亚当的身分被钉死的。所有在头一个亚当里面的一切,都集中在祂身上而被除去了,我们都包括在里面。祂来作末后的亚当,就除去了旧的族类;祂来作第二个人,就带来了新的族类。祂乃是在祂的复活里面作第二个人,这里面包括我们。“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,也要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。”(罗六5)我们在末后的亚当里面死了;我们在第二个人里面活着。因此十字架是神的一个权能,把我们从亚当里迁到基督里。
关于意志是人之灵和神格的基本立场,我们看见圣经里启示,宇宙中存在三种的意志:神圣的意志,撒旦的意志以及人的意志。堕落的人把意志联于撒旦的意志,而在那人基督耶稣里,祂自己属人的意志拒绝撒旦的意志,而联于神圣的意志。神的目的是借着人的意志与神圣的意志联合,来毁坏那背叛的意志,为此人需要神的生命来达成这计划。可惜,人没有把自己的意志与神的意志联合,反而与撒但联合,以致两个受造的意志联合起来,与非受造的意志对抗。神如何来对付这样的局面?人在神面前失败了,但神的计划不能受阻挠。于是祂造了另一个人,就是那人基督耶稣。首先,祂是道地的人。祂在每一方面都是真人,却有神的生命作其源头,如同亚当吃了生命树的果子一样。祂不是以神子的身分来,乃是以人子的身分来,作神所要模范的人;其次,祂完全符合神对人的旨意。神的计划是要人作祂永远计划的工具和器皿,基督就是这二者。在地上只有这一个意志,是完全与天上的旨意联结的。
因此,德理慈的人论紧紧地以“模型”为钥匙,而联于基督论,是完全合乎圣经的。
 
 
圣灵的新生命
当保罗论到复活,特别是将来人的构成时,他说到首先的亚当被造成是εἰς ψυχὴν ζῶσαν(活的魂),而末后的亚当,也就是结束人类历史的亚当,是εἰς πνεῦμα ζῳοποιοῦν(叫人活的灵,或赐生命的灵)。在此,他说出人原初被造时当有的结局,现今在基督里才得以完成。在第一个被造的人里面,灵与身体是借着魂而联于一个自我生存的本质(ψυχὴ ζῶσα,活的魂)。这人到底是照着神的心意、借着出自神的灵来做决定,还是在自己的生活里与神对立,则取决于他的决定,因为魂是人本性的桥梁,而灵作为人的能力,也就是管制整个人格的能力、使人格得以荣化的能力。这个目的尚未达到,因为灵本当证明自己是ζῳοποιοῦν(赐生命的),也就是渗透一切的能力,相反却受肉体的辖制,以至于虽然尚未失去像神的实质,其像神的生命却熄灭了。人本来的地位是ψυχὴ ζῶσα(活的魂),这是好的,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却是未定的(之所以是未定的,是因为它仍需要确认和建立)。人不仅没有成为πνευματικος(属灵的),也就是在各方面受灵引导,生活行动都以神为源头,反而成为ψυχικος(属魂的)和σαρκικος(属肉体的),也就是远离了灵,而受他魂的支配,甚至受σαρξ(肉体)的支配。因此人就从属地的天性,堕落成了一个粗野的天性。在他里面,灵不能起到当有的功用,也就是全人里人位化的能力,而只能是个体生命的意识而已;魂霸占了灵的权利;人个体的生命如今是存在于魂里,而非在灵里。但是在基督里有了一个新的开始,这个开始毫无疑问能达到最终的完成;这个新开始有一个超越的能力,预示着全人类都将得着更新。第一个亚当的灵里有神的同在,这根基可以加以培植、加强,也可能遭受打击。在第二个亚当里,道与人的灵不可分开地联合一起,正如人三重的生命从胚胎开始发育,照样这道在祂里面也得以发展,并成为祂生命人位化的立场,成为祂神圣的、人位化的能力。因此使徒说,ὁ ἔσχατος Ἀδὰμ εἰς πνεῦμα ζῳοποιοῦν(末后的亚当成了赐生命的灵)。基督这位把人类历史带到结局的亚当,与开始人类历史的亚当全然不同。祂的灵与道联合,是πνεῦμα ζῳοποιοῦν(赐生命的灵);这是一个胜过一切的生命原则,因此能以把人性带至终极完成[7]
但是若期盼人类的历史当开始于结束时的情形,则是不可能的。使徒在林前十五46节断言此事。人被造是为了彰显灵的天性,因此,他被造时必须先是属魂的,之后才能借着魂而受灵实际的管制。人命定的地位是属灵的,结局(而非开始)是被灵浸透,性情被荣化。因着这样的结局,新约里的πνεῦμα(灵)才能占据淩驾的地位,并决定所有其他心理学的观点[8]。属地之人的结局是被被灵充满的生命,这结局因着人的堕落而遥不可及,如今在基督里实现出来[9]
那么,我们如何能接受赐生命之灵,以至于成为基督属灵身体(也就是属天的新人)的一部分呢?如同低等动物一样,我们是借着属人的出生,而有份于第一个亚当的身体、魂和灵以及其堕落的结局。一个新的人性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出于基督。这新人是借着一种的新造而产生的,这新造也是一个出生,不过是从上面而生,与属地的出生有本质的不同。基督是永远之道的能力与人性的联合,因此有创造的大能,能产生与其类似的性情;在保持造物与神之间距离的同时,也持定人有神之样式的事实。此外,这位神人在经过复活、升天后,进入内在神圣生命的范畴里,其人性成了三一神整个神格的丰满和媒介[10]
新造与旧造完全不同。后者是神从无称为有,创造了人;前者是已经有了不敬虔的人,之后将其变化,而成为敬虔之人。新造的起点是良心,Zezschwitz将其称之为“属魂之人里面灵的残余”;新造的完成,是借着把人的不敬虔(与神隔绝)变为与神的交通,其凭借则是借着接受基督给人的神圣之爱。恩典之工作的开始,是借着神在人的最深处运行作工,使人首先意识到他与神之间的关系(即人的良心),简言之,就是神所作称义的工作。恩典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使神的爱临及人;在人这一面则是意识的改变,产生的结果是sola fide(因信称义)。人从神愤怒的原则里出来,进入一个爱的原则,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(见第三章第五节)。因此,借着人的重生,恩典的工作开始于旧约;就着其在良心里的工作而言,这工作继续于新约,使得人能有一个赐生命的开始。
道成肉身的奥秘已然成就,使得一个罪人能成为基督灵、魂和体的同享者;人出自亚当,他就是属地的;照样,现今他是出于基督,他就成了属灵的、属天的,使人的灵、魂和体得以变化。因此,恩典的工作得以展开,是因着一个事实:
  1. 我们接受了基督的灵,而基督的灵在复活里除去了一切的限制,之后就与圣灵合并为一,以至于圣灵所有的交通,正如五旬节的恩赐得以成就,乃是基督通过升天之后成就的。圣灵的这种交通使得在我们灵里本已熄灭之神的形像得以复苏,并把我们的灵恢复到原初真实的本质。虽然人从未停止拥有灵(πνευμα),但现今开始以正确的方式拥有灵(犹19),并且成为属灵的(林前二1~16;比较πνευμα,约三6)。
  2. 我们接受了基督的魂,因为我们接受了基督的血;根据创世纪四11,血就是魂,即:魂和血彼此相联。祂为我们将祂的魂倾倒出来,是在血里,也是借着血(赛五三12),当然这血不是指祂死时流到地里的血,而是留在祂身体里的血,与得高举的基督是一。祂的血平息了愤怒,现今完全被神圣的爱所浸透。这位中保的神圣、属人之血,成了我们魂的特征(在那之前魂的荣耀因着罪变成了混乱);当然在今生,混乱并没有完全消除,但是基督的血却使人不再受定罪,不再受咒诅;借着其中爱及和平的能力,基督的血平息了残暴的争斗;因此,借着祂的血,借着人的灵(这灵已经在基督的灵里再一次变成属神的),魂恢复了其像神的荣耀,即便恢复的程度尚未如同日上中天,至少也像黎明的微光。因着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,我们的身体也因此得益处。
  3. 我们也接受了基督的肉体,因为基督的肉体是借着马利亚属天的成孕,被赐生命的灵充满(约六63),因此本质也是属灵的,为着人属灵的益处也可以传输给人。基督自己称这肉体为属天的生命之饼、使人不死的吗哪,进到我们里面。当然,基督的肉体不与我们那已经被罪浸透的、物质的肉体产生任何的调和;相反,对于我们这属亚当的肉体,基督的肉体成了我们满有恩典、得胜的能力,在死的境遇里对我们成了生命的保证和凭质,也使我们的肉体有了不死的特征。我们的肉体虽然还是败坏,至终在复活里却进入不朽坏之状态里[11]
  4. 照着新约的启示,基督的灵、魂和体进入我们三重的构成里面(帖前五23),可称之为天然生命的重生;这里的天然,指的是己作为中心,而人内在的构成作为其圆周[12]
     
    小结
    在这里,德理慈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,也是存在于圣经里却就久已被忽略的事实:在新约里,灵占据支配性的地位。借着灵,我们能有份于基督,也就是基督的三部分:灵、魂与体。借着基督的灵,我们的灵就得以恢复到原初当有的功用。这就是保罗在林前六章所说“但与主联合的,便是与主成为一灵”(17节)。借着这个联合,我们成为基督属灵的身体,也就是属天新人的一部分。复活的主,乃是赐生命的灵(林前十五45),所以祂与信徒的联合,乃是祂与信徒的灵相联合。魂不过是人的人格,是属乎天然的。当主与信徒的灵联合时,我们的魂才是发表、彰显这个联合的器皿。在我们的魂里,没有什么是与主的生命有同样性质的,惟有灵,才能有这样的联合。
    基督与信徒的联合,圣经也用枝子与葡萄树的联结(约十五4~5)说明。这不仅是生命的事,也是在生命(神的生命)里的事。这样与复活之主的联结,只能在我们的灵里。“一灵”指明是灵的主与我们的灵调和。我们的灵已经由神的灵所重生(约三6),这灵现今在我们里面(林前六19),并与我们的灵是一(罗八16)。这是主的实化,祂借复活成了赐生命的灵(林前十五45林后三17),现今与我们的灵同在(提后四22)。保罗的书信里常说到这彼此调和的灵,如在罗八4~6
    不仅如此,德理慈把人的重生当作人三部分与基督联合之过程的开始。首先,人的灵借着接受基督的灵而变成属神的,魂就恢复了其像神的荣耀,并且这个恢复是一个过程。不仅如此,人的身体也得着益处。借此,德理慈就指出人的救恩不仅包括借血得救,这是法理的一面;还有另一面是被人忽视的,就是基督徒的魂尚需要天天被恢复,直到完全彰显神的荣耀。来十39所说,“乃是有信心以至魂生命得救的人”,比平常所说的“灵魂得救”更深得多。这里是特别指着生命说的。信徒若学习不随从感觉和眼见,而行事为人,能有信心以救他自己的生命,事奉神,叫神得荣耀。雅各书一章也说到这样的得救:“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,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”(21,和合本)。一根树枝若接在一个树头之上,就接受那棵树的天性;所以,当神的道接入我们的生命里时,就要将它的天性传接我们;这样就要救这棵树不至无用,并且救它能结果子。我们从生命的道那里得着道的生命。魂的一切还在,但是现今并不是魂的生命来叫魂的机关活着了,乃是道的生命。这是真实 “魂的得救”。
     
     
    恩典工作有意识的一面和无意识的一面
    恩典第一次在我们里面运行时,我们正处于睡和死的情形中(弗五14)。信心一方面是恩典运行的结果,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能不断地吸入新的生命,乃是基于主观的事实。神的话使我们意识到,神借着恩典会进一步赐恩给我们,如此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;然而神的话所应许、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,是无意识的,只是偶尔反映在我们的意识里。我们接受了基督的灵、身体和血,如此我们也变化成为一个正在长大的新人(在旧人的外壳底下):这位神人把祂本质的丰满传输给我们,使我们成为祂性情的同享者(θείας κοινωνοὶ φύσεως,彼后一4),也就是说,三一神在里面与我们同在,也用祂三重的爱围绕并浸透我们;但是我们却无法思索、甚至不能区分这些过程是如何开始、并且如何进行的。从神的话,从借着话而有圣灵的见证(这见证是借恩典赐给我们的(林前二12)),我们才能得知;我们是因着信心才能得知的。我们里面有感觉和意识,然而却无法从生理上分析这生命的过程和因素;这生命自己就可以成长,而无须我们有意识的参与;借着信心,我们确定自己拥有从神而来的生命,即便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培植这生命(这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(西三3));这生命自己就可以自我发展,无须以我们的知识和意志为条件,并且维持我们对神活的信心,信心使我们与生命联合,等候奥秘之荣耀的丰富(西一27)显明出来(约壹三2)。从圣经的话我们得知受浸及主的桌子有何深意:一面来说,我们能看见所发生的的事实;但是,对于里面所发生的事实,我们却是毫无意识的。受浸、主的桌子这两件事内里所发生的,是神有意不让我们借感官得知的,正如在出三三22所记载的(神没有让摩西看见祂的面,只看见祂的背影,对于那正在隐去之神只有一瞥)。我们观察到,所有属灵的长大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;不仅如此,在更大范围之内,属灵生命的事实及本质对于我们的意识也是隐藏的[13]
     
    小结
    德理慈指出,恩典在我们的工作和运行,在开始时是无意识的。正如路加福音十五章的三个事例,失落的羊、丢失的银币以及浪子都是在无意识之中,被圣别的灵搜寻到的。甚至人的信心也不是自己发起的,因为基督是我们信心的“创始者和成终者”(来十二2)。所有属灵的长大都是信心的经历,是灵里的故事,与人的意识无直接关系。当然,这并非说信徒不应该使用意识。经上说,“不要作糊涂人,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”,“总要察验何为主所喜悦的事”(弗五1710)。心思的功用是不可埋没的。
     
     
    恩典之生命的直接行动和反应行动
    神的恩典临及人、围绕人,直接的结果就是在人里面产生信心;另一方面,信心本身,照其本质,也是恩典的Actus Directus(直接行动):把我们带向基督,并在基督里带向神;向着神的话和圣礼所应许的救恩,心存渴望;从对自己天然状态的内顾,转到注视基督;渴望祂的恩典等。这种直接的行动在自己里面有神的应许。至于属神圣的确信、欢喜的确证、从经历中的看见和品尝之actus reflexi(反应的行动),在本质上并不属称义的信心[14]
    Martensen说到,新造最终的目的,是产生一个新人,当新天新地显明的时候,这个新人才完全显明,那时不仅灵,也包括物质的身体,都庆祝其复活,且进入荣耀里。新造包含了整个的人─体、魂和灵─因此必须开始于一个生机的起点,也就是灵与物质的联接,这两者在时间里处于分离的状态,但是却具备丰满的萌芽。这生命隐藏的立场就是受浸的奥秘。Martensen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带有真理的印记[15]
     
    小结
    德理慈清楚地指出,信心是神恩典在人里面的反应,是恩典的直接行动,借此我们相信基督;而反应的行动是由相信基督而来的经历,借此,我们知道自己得救了,并在我们身上产生甜美的感觉。圣经罗马书前四章在法理的一面告诉我们,神基于基督的救赎,并借着我们的信,称义我们(三2428)。神凭着恩典的称义,乃是引到生命(五18)。称义带进重生,得着神圣的生命,就是神自己。这生命在我们里面作工,使我们作王掌权(17)。罗马书在第四章以后的每一章都是生机的。借着这生机的生命,我们这些得称义的罪人,就成为基督身体活的肢体。十二章里基督的身体,生机的彰显于十六章里各个不同的地方。因此,我们知道神的救恩包括法理的一面和生机的一面。由此可见,法理的一面相当于恩典的Actus Directus(直接行动),而生机的一面相当于actus reflexi(反应的行动)。
     
     
    神圣魂游象外的三种形式以及灵感
    在某些时候,恩典超越地运行在人的灵里,以至于人在这大能的运行中失去了反应。这就是魂游象外的经历[16]。与从神而来之新生命有关的魂游象外有三种,包括奥秘的、预言的、灵恩的:
    1. 奥秘的:人越是爱神超过其他的事物,越是热心地、不断地杀死自己的肉体、爱慕和私欲,他的灵生命就越深、越明、越强,他向着属地事物是死的,神就会以超越属地事物的经历来补偿他。我们知道,基督、神、圣灵的内住是新人之生命支撑和发起的立场。因此有时候,三一神的内住在信徒里面相当程度地显明出来,以至于人个体的生命被神圣的生命所满溢、吞噬,如同喜乐的江河(诗三十六8)流过。在这个方面,圣埃弗朗(Ephrem)在归主之后,经历了如此奇妙的安慰,以至于常常向神呼喊:“主啊,请稍微挪去您的手,因为我的心如此软弱,不能承受如此超凡的喜乐。”在这些超凡的实例中,神圣之爱的同在席卷人的意志和自知,在他的心思里爆发出极大的力量(罗五5),甚至人的整个心思都被爱充满、被爱占有。无论如何,在这种魂游象外的经历里人所经历的,是魂从身体里分离出来(最终导致死亡)的序幕[17]
    2. 这第一种的魂游象外有一个目的,就是要加强、报偿人的信心。这与预言式的魂游象外不同,后者的属性及目的是照着其功用,把要来给人经历的、看见的向人宣扬出来。我们考虑圣经中的预言,就看见旧约和新约的预言并无性质上的区分。两约里预言的共同点在于,那些承受神直接启示的人在救恩上有特别的经历。先知常常是在神圣的推动下说话,带着神圣的能力,且需要借着预言的实质及与之同来的环境,来证实这预言的真实性(林前十四;弗三5)。在希伯来文中,有几个חָזֶה(异象)的同义词,חָזֶה一词则普遍地表达预言,其方式可能是异象,有可能是神圣的话。无论如何,先知都看见了,借着内里感官的属灵眼睛,来区分所接受的到底是超乎自然、客观的神圣启示,还是只是自己的想像和想法。启示的方式并不总是以异象。预言,就着其启示的方式来言,有一个一直往前的历史。在后期的预言里,梦几乎完全消失了:梦是启示的最低阶段。在先知清醒时进入魂游象外的状态,发生在类似约珥、俄巴底亚的身上,他们预言的职事乃是处于成熟的阶段,是为着某些特殊目的。在民二四3节里启示的形式还在继续,不过是在特殊的情况下,属与神来往交通的范围,类似于摩西从神所领受的启示。这样的启示没有异象,只有话语,因此是遵照默示的方式。在这里,先知的意志、思考及感觉是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,但同时也被神圣的影响拔高。此时此刻,先知仍能清醒地辨别自己所处的状态(彼后一21)。这种内里渗透的状态能够解释旧约预言书里人的变化。有时,先知从神说话;有时,神自己从先知说话;有时,神圣的人位以超强的能力说话,其他一切都被吸入其中;有时,先知本人则全人进入圣别的人性里;在这两种情形中,先知的人格,连同其所有属灵、属魂的能力,成为神主动或被动的器官。在另一方面,魂游象外的本身,在于人的灵被神所掌控、包裹,以至于鉴察万事,甚至神的深奥之事;人的灵也从其本身的生命、从魂里和身体里的生命转开来,并专注于其第三种生命的形态,因此对于世界、对于永远里的事物、对于将来的事物,就成了能看见的眼睛、能听见的耳朵、能察觉的感觉。以赛亚(赛六)就是这样被带到属天君王的殿,在那里他被献给神成为先知;同样,在赛四十至六六章里,他也是如此生活行动,就如同隔绝于实际所处的被掳之地一样[18]。圣经把这种魂游象外的状态称之为“魂游象外”(徒二二17),或者是“在灵里”[19]启一10);尽管“在灵里”(罗八9)是重生之人普遍、基本的状态,就着其个人的生命与肉体的生命断开而言,而成了在圣灵里人灵的生命;但是,当人处于魂游象外之状态时,人的灵与圣灵之间习惯性的、彼此互相的内住得以扩展,以至于在人灵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[20]。在所有事例中,在魂游象外时看见异象,从来没有一次不是发生在先知从外界的环境里,回归到他灵中内在的状态里[21]
    3. 第三种的魂游象外是灵恩性质的,比如:说方言形式的魂游象外。人说方言,或者用奇怪的语言说话(这种预言可能像在五旬节所发生的是实际存在的语言,也可能是新造的语言),在聚会里若是有人在这状态里说方言,必须有别人(林前十二10十四27)或自己(五13)把方言翻译出来,否则对于会众而言就不会有任何的好处;这种翻译就把话从属灵永远的范畴带到人心思的范畴里[22]
    4.  
      小结
      “魂游象外”一词,在希腊原文是ἔκστασις,在新约圣经中出现了七次,其中有四次(可五42十六8路五26徒三10)意思是“大大地惊奇”,而其他三次则出现在介词词组中(介词是epi和en,指“在…上”,或“在…里”),意思是指意识部分或完全地暂停、延缓,在这种状态中人看见天开了(十11),看见异象(十一5),看见耶稣(二二18)。这些事例均是德理慈所谓“预言式”的魂游象外。而“奥秘式”的魂游象外则是神圣的爱充满、浸透人的整个心思、情感和意志,是基督徒在生命中奥秘的经历,是对基督之享受的最高点。至于第三种“灵恩式”的魂游象外,乃是指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所提之“说方言”,指超出正常的、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范围之外的发表,通常与魂游象外的状态有关系[23]
       
       
      未消除的矛盾
      没有任何其他各处的圣经节,能够像罗马书第七章及第八章一样,向我们启示出重生之人内里的心里状态[24]。一个在基督里的人有两面:一个是真实地住在基督里,另一个人虽然被新生命所环绕,然而尚未被完全浸透,因此在实际上是在基督以外的。正如Flacius论到罗马书七章时所说的,“在一个人的外表下,发现了两个人,也就是在一个重生的人里有两种的能力。”正如我们的经历所教导我们的,在我们里面只有一个区域是被恩典所光照的。当然,在一个重生的人里面,善的大能的确有功效;但是,与之相对的,人里面也有一个恶的能力,这能力一方面已经被胜过,同时也需要时时被限制;在这两方面之间的争战中,当有一个持续的得胜,然而良善的旨意时时显出其无能为力,关于这一点,在每日的悔改、每晚的自省中,我们必须承认[25]
      在重生之人里面这种两相分离的状态,并非基督徒的全部,而只是微弱的背景。基督的新生命交织在他愿意为善的心思里,也存在于他心思的灵里(弗四23,比较彼前三4),也存在于那借着基督的灵而被点活、实化、像神的性情里。他的己渴慕神的旨意,知道自己已被救赎,从罪和死的身体中出来,而进入灵那像神的生命原则里,这生命原则高过败坏的原则,也就是罪和死的原则(那不能朽坏之灵,彼前三4)。他已经接受了基督的灵,作为他居住、生根的原则,在其中他生活行动、有自由、有满足、蒙祝福,借这能力他得以被加强能胜过罪,并在行事为人上讨神喜悦[26]
      这就是基督徒所处双重的状态,是尚未消除的两分法,或者照着圣经的讲法,是尚未去除的矛盾(antinomy)。罗马书七14~24八5~17所描绘的状态彼此相关,就如使徒在七25下及八1所讲的一样。一个基督徒在经历后者所描绘的同时,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前者;当他在前者的经历中时,也应该耐心地等待后者的经历。他若是借着与基督的灵交通,而退回到心思的灵里,在心思的灵里就立下一个新人的根基,就把他从堕落的分离状态隔离开来,而享受公义、生命、和平;他就能圣别行事,没有瑕疵,蒙神悦纳,因为源头是神儿子的灵。基督徒的肉身及其肢体尚未是属灵的,而是属肉体的,被罪和死蒙蔽;心思仍在争战,为要趋向光,要与黑暗作对,争战无休无止;然而心思的灵已经在基督这救赎主里得蒙救赎,脱离了黑暗和争战。在此基督徒就有了生命的根基,不再在肉体里(八9)。在外院子里是死的黑暗(身体因罪是死的,八9);在圣所里光与黑暗争战,并照射出来(七23加五17);在至圣所里圣别、生命、和平坐在宝座上(八610):彼前三4提到温柔的安静,是真女人的素质:那里有光,因此就有光的果子,也就是圣灵的果子;在圣经的语言,特别是保罗的语言里,灵与光是一(比较光的果子,弗五9,圣灵的果子,加五22[27]
       
      小结
      在罗马书第七章,保罗告诉我们,在信徒灵、魂、体三个不同的部分里,有三个不同的律。七、八章启示,这三个律源自宇宙的三方。肢体中罪与死的律(23),在信徒的身体里,源自撒但,就是住在信徒肉体中的罪。心思中善的律(23),在信徒的魂里,源自人天然的生命,就是人自己。生命之灵的律,在信徒的灵里,源自神,就是在信徒灵里的那灵(八216)。这三者连同这三个律,现今都在信徒里面,很像神、人和撒但在伊甸园里的情形(创三)。除了这三个律在信徒里面以外,还有神的律在人的外面(22,25)。因此,信徒里面“未消除的矛盾”,其源头就是这四个交战的律,而交战的战场就是人的心思。
       
       
      结论
      在《重生》这一章,德理慈指出林前十五45~49节对于圣经人论研究的重要性,即信徒重生时所经历的一切有一个模型,就是基督耶稣这位神而人者。作为无罪的人,耶稣的魂出自灵,是七重的荣耀(כָּבוֹד),为此祂舍弃了自己属天的כָּבוֹד(“荣耀”),为要成功救赎。在复活里,祂穿上属灵的身体,借着魂而成为那灵的荣耀。他认为神的生命是一个人位,就是基督自己,要充满得救之人。他指出,新约里的πνεῦμα(灵)占据淩驾的地位,并决定所有其他心理学的观点。由此我们看见人的重生完全是灵的故事。现今信徒的生活虽处于“未消除的矛盾”中,然而恩典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工作,都是要使信徒成为基督性情的同享者。

      (冯成伟)


      注:
      注1. Franz Delitzsch, 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, trans. Robert Ernest Wallis, 2nd ed. (Whitefish, MT: Kessinger, 2006)., 384-5.
      注2. Ibid., 386-7.
      注3. Ibid., 388-9.
      注4. Ibid., 389.
      注5. Ibid., 391-2.
      注6. Ibid., 392.
      注7. Ibid., 393-4.
      注8. Ibid., 394.
      注9. Ibid., 394-5.
      注10. Ibid., 396-7.
      注11. Ibid., 398-9.
      注12. Ibid., 400.
      注13. Ibid., 403-5.
      注14. Ibid., 412-3.
      注15. Ibid., 416.
      注16. Ibid., 418.
      注17. Ibid., 418-9.
      注18. Ibid., 420-3.
      注19. 和合本翻为“被圣灵感动”。
      注20. Ibid., 423.
      注21. Ibid., 424-5.
      注22. Ibid., 425-6.
      注23. Bauer, Walter. A Greek-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. Edited by Frederick W. Danker. 3rd ed. (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000). BibleWorks. v.9. 辞条“γλῶσσ”.
      注24. Ibid., 433.
      注25. Ibid., 455-6.
      注26. Ibid., 456-7.
      注27. Ibid., 457-8.
      回首页